时序已是秋天,运城市盐湖区安邑古镇刚经历一场短时局部降雨,空气里弥漫着湿润的气息。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跟着导航驾车穿梭在民居、厂房之间,在一处不起眼的路口,“关龙逄墓冢园”的指示牌悄然立在绿意盎然的灌木丛旁。沿着指示牌指引驶入,一座古石雕门楼出现在眼前,这便是关龙逄墓冢园的入口。
运城市关公文化传承促进会副会长关文戌如约等候,他快步迎了上来,鞋角还沾着些许泥点。
“刚刚在园里走了一圈。这场雨来得急,看看墓冢周边有没有积水。”他一边说着,一边带着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走进墓冢园内的关氏文化馆,一边说起关龙逄、关公以及关龙逄墓冢园文物认养的前后过程。
展开剩余88%关龙逄墓冢家园修复竣工仪式。
荒冢残园
亟待抢救的文明记忆
夏大夫关龙逄(约公元前1819-约公元前1767),是中国历史典籍记载的第一位名相,因忠谏而被夏桀囚杀。关龙逄的事迹,在《史记·夏本纪》中有明确记载,其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的精神,被孔子赞为“殷有三仁焉”的先声。关龙逄的劝诫虽未能改变夏王朝衰落的命运,但其不惜性命以死进谏的精神却流传千古,被后世尊称为“千古忠谏第一人”。
关龙逄是华夏关氏始祖,武圣关羽为其后人,闻名中外的解州关帝庙内亦建有崇圣祠,供奉关氏始祖关龙逄。
研究者认为,关龙逄忠谏精神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升华,孕育出了关公的忠义精神。运城市盐湖区西南方向的常平村是关公故里,而位于偏东北方向的安邑古镇相传为关龙逄故居地。安邑关龙逄墓冢园在《安邑县志》,特别是当地居民的记忆中,一直存在。
明朝运城籍人士曹于汴曾写有《龙逄冢》诗:
下马高坟泪欲零,忍闻忠荩被严刑。
秋风惨惨天为老,夏历茫茫骨尚馨。
一死犹期成主悟,九州岂意共身倾。
英魂仿佛来相嘱,莫道吾王不圣明。
此诗说明,在明朝时,龙逄冢还很高大。
清代乃至民国年间,关龙逄墓园建筑群占地30余亩,另外周边还有30余亩的耕地为庙产。
可惜的是,因为战争损毁加无人看守维护,不仅仅建筑群彻底灭失,其占地也只剩下区区一隅。
2013年的实地勘察照片显示,这座古墓冢园仅存的土冢高5米,周长70多米,周边被12处违建民房挤压,冢体长满荒草,盗掘留下的豁口暴露着内部的古砖。原本的墓冢园逐渐被周边厂房、民房蚕食,面积不断萎缩,到2018年,登记面积仅剩250平方米。
“当时连找块完整的碑刻都难,历代祭祀立的碑更是不知所终。”盐湖区文物局一工作人员回忆,作为区级文保单位,有限的财政资金难以承担系统性修缮。
“每次来看,都心情复杂。”关文戌说,每当有千里万里来寻根的关氏宗亲来访,陪同的运城当地关氏后裔都觉得尴尬。
2023年4月4日,部分关氏后裔在新落成的献殿前合影。
全球接力
300万元善款的温度
运城市关公文化传承促进会会长关森柱介绍说,修缮关龙逄墓冢园,在十几年前福建关氏祠堂和关启新宗长提议下就开始筹备了。但因为文物归国家所有,任何民间机构都不能随意修缮,所以修缮一事一直停留在口头上。
2017年4月15日,山西省在介休市张壁古堡启动的“文明守望工程”,是官方主导的允许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工程。运城市关氏后裔联谊会会长关森柱得知此信息后,带领该会主要成员,主动上门与盐湖区文物局沟通协商,探讨修缮关龙逄墓冢园事宜。2019年12月,运城关氏后裔联谊会与盐湖区文物局签订认养协议,成为山西省“文明守望工程”中首个以宗族力量参与文物修缮与保护的项目。
“运城市关公文化传承促进会,原来叫运城市关氏后裔联谊会。我是会长,与副会长关文广、关文戌、关翔等一起筹备,向全世界的关氏族人以及关公文化信仰者发出修缮倡议书。”关森柱说。
2022年3月5日,《关于修缮关龙逄公墓冢园的倡议书》通过关公文化网发布。
这场募捐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:“捐款不仅仅有关氏后人,还有很多普通的社会人士,这是大家对中华忠义精神的共同认同。”关文戌说。促进会保留着最初的一本捐款台账,密密麻麻记录着1.2万笔捐赠。其中广东佛山企业家关杰初看到消息后,当天就通过银行转来20万元的启动资金,工程开工后捐了20万元,随后又追加60万元,是捐款最多的一位宗亲。“我爷爷临终前嘱咐,一定要让始祖安息之地像样点。”关杰初说。美国纽约关氏宗亲会通过跨国汇款送来9620美元,附言“海外游子不忘根”。截至2023年3月,共筹集善款281.7万元,其中83%来自海内外关氏宗亲,17%为社会各界捐赠。
为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,认养方建立了“三重监督”机制:运城市公证处全程公证资金流向,文物部门派驻专员审核工程款项,23名宗亲代表组成监事会,每季度在网上公示收支明细。
关龙逄墓冢家园的关氏文化馆。
匠心修缮
让文物活在当下
2022年4月19日清晨,修缮工程启动仪式上,400余名宗亲代表手持夯土工具,共同为墓冢添上一捧新土。
修缮在文物部门的监管下进行,整个过程始终坚持“传统工艺为主,现代技术为辅”的原则。山西省古建设计院的方案显示,墓冢修复采用黄河流域传统夯筑工艺,每层夯土厚度严格控制在20厘米,夯窝密度不低于每平方米30个。“我们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记录了原冢的每一处弧度,确保修复后的形制与历史原貌一致。”项目工程师王鹏介绍,针对墓室汉砖风化问题,施工队给每块残砖编号,用环氧树脂渗透加固后复位,共修复汉代砖体136块。
在拆除周边违建时,文物部门创新采用“文化置换”方案:为12户居民置换新居,同时邀请他们参与墓园建设,祭祀广场的青石板好多都是原住户亲手铺的。
更具创新性的是文化活化设计。新建的关氏文化馆里,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“龙逄死谏”场景,游客伸手触碰虚拟的夏桀酒池,就能触发“以史为鉴”的互动解说。
2023年清明,竣工仪式举行。红绸被缓缓揭开,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关氏后裔眼眶湿润,他们见证了先祖墓园从荒冢到文化地标的变化。这场由社会力量主导的文物认养实践,不仅让中国首位死谏忠臣的安息之地重焕生机,更勾勒出新时代文物保护的“运城范式”。
修缮后的墓园占地2800平方米,形成“一冢一殿一馆一广场”的格局。
雨后的墓园更显清幽,青石板路被冲刷得油亮,两旁的松柏舒展着枝叶,水珠顺着叶尖滴落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关文戌指着脚下的路面介绍:“这路面用的是本地特有的青石板,下雨不打滑,而且渗水性能好,是特意为保护墓冢园精选的建材。”墓冢前,恢复了原本该有的献殿建筑,具备了供人祭拜的实际功能,同时,让墓冢看起来更加庄严肃穆,高约3米的土冢被整齐的青砖围砌,顶部覆盖着茂密的草皮,几株翠柏傲然挺立。
“之前没修缮的时候,一下雨就担心水土流失,现在有了青砖护坡和排水系统,踏实多了。”关文戌说。回到关氏文化馆内,他展示了一本《关公故里运城关氏族谱》,“其中收录了运城市13县市的关氏家谱,十分珍贵,特意在这里展出,供游客参观。”
谈及日常管理,关文戌坦言不轻松,“有专人值守看护。每天要打扫卫生、检查设备、维护绿化,遇上节假日游客多的时候,还得安排人员引导讲解。但看着墓园一天天变好,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,就觉得值了。”
新生与传承
从文物保护到精神培育
2023年4月4日的竣工仪式上,来自河南洛阳的关氏后裔关军伟带着9岁的儿子关润泽,在新落成的献殿前诵读《忠谏赋》。
“关龙逄忠谏精神世代流传,孩子学校开了《忠谏文化》校本课,今天是专门来实地感受的。”他说,这种沉浸式教育比课本更有力量。
墓园专职看护周东安师傅说,自从墓园开放后,常有周边的村民前来拜谒,不少单位组织参观,许多学校到此开展研学活动。访客登记册显示,来参观的群体中,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、志愿者、大中小学生,其中40%是中小学生。运城市实验中学一位教师带学生参观后写道:当孩子们听到“龙逄三日不食而谏”的故事时,眼里的光让我明白,文物保护不只是修旧如旧。
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认养方还同步启动了“关龙逄文化全球传播计划”。2023年9月,世界关氏宗亲总会年会上,12个国家的代表共同开通“云祭祖”平台,通过VR技术让海外游子实现“线上拜谒”,海外华人参与线上互动已近万人次。
周东安有自己的短视频账号,他拿着手机骄傲地展示,拍摄剪辑的两条关龙逄墓园的视频,居然分别有4万、3万多的高点赞量,上千条评论,足以显示大家对于关龙逄墓园的关注。
如今,这座古墓园正在申请市级文保单位,同时也列入运城“关公文化旅游带”的重要节点。
盐湖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关龙逄墓园作为盐湖区践行山西省文物“文明守望工程”的重要举措,以社会群团组织为代表,通过对传统文物的保护利用,不仅延续了文物本身的历史脉络,同时依托文物本体开展的各类活动,更为传统文物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。
墓园碑廊尽头,新刻的《重修关姓始祖龙逄公墓冢园记》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砖石可复,精神不灭。”当雨后的晴阳照耀着新修的石牌楼,照亮“天地大德昭日月 乾坤正气垂千秋”的楹联时,人们读懂了这场认养实践的深层意义:守护文物,其实是在守护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。
来 源:山西晚报·山河+记者 胡增春
编 辑: 王 淼
校 对:晓 亮
值班主任:费 煜
值班编审:刘子平
发布于:山西省同创优配-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-配资实盘正规平台-股市怎么申请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